为加强研究生教育,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,我院于2024年4月24日晚18:00-20:00举办了“重建西方五百年语言学史:用中国传统方法研治西方学术史”学术讲座。本次讲座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李葆嘉主讲,我院教师李榕主持,刘曼、张瑞祥、郭婧玄、刘桥等老师以及语言学和汉国教专业同学参加。活动现场讨论充分,气氛活跃。
讲座围绕比较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、西方语义学的形成和发展、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主题展开。李教授从“教程索绪尔、学术索绪尔、手稿索绪尔、心理索绪尔”四个方面对索绪尔的立体认识入手,提出了逐层考察和群体考察的研究模式。接着,李教授简要介绍了比较语言学在欧洲形成的四个阶段,指出比较语言学成熟于17世纪中期的尼德兰并非偶然,莱顿大学教授伯克斯洪(M. Z. van Boxhorn)在当时荷兰深入探索语言关系和语言起源的氛围下,首创了比较语言学的本体论(斯基泰假说、印欧语系假说)和方法论(历史比较法),是比较语言学史上的里程碑。之后,李教授梳理了西方语义学的形成过程,指出19世纪20年代,德国古典语文学家莱斯格(C.K. Reisig, 1825)创立了语义学或意义科学(Semasiologie)。而莱斯格所在的哈雷大学能够成为催生“语意学”的摇篮,是因为它是当时德国古典学和阐释学的中心。19世纪末,法国语言学家布雷阿尔(M. J. A. Bréal)再造 “心智语义学”(Sémantique)。其专著《语义学探索(意义的科学)》(Essay de Sémantique (science des significations))不仅是19世纪晚期语义学研究的一座丰碑,而且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普通语言学研究的指南。李教授还回顾了(美)吉布斯、(俄)亚历山大罗夫、(英)斯马特、(法)格拉塞列、(英)加德纳等西方语义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创新。最后,李教授指出波兰—俄罗斯语言学家博杜恩(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э,)早在19世纪70 ~80年代、索绪尔之前就提出了社会-心理语言学理论,创立了现代语言学,区分了语言和言语、语言的静态和动态,提出了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,以及语言的类比联想和邻接联想。当代若干语言学分支学科都是他首先提出的。而索绪尔基于各种观点的整合建构了静态语言学。由此可见,群体考察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揭开语言学史上的若干不惑之谜。依据以上线索,可以重新描述16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语言学史,并且给一些语言学家重新定位。李教授还进行分享了自己的其他论著,研究课题涵盖词类学和句法学、世界语言学史论、当代语言学新理论的追溯以及基于原著的西方隐喻理论研究、语言文化史稽考等。
讲座结束后,我院师生与李葆嘉教授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互动交流,并由李榕老师进行总结,她表示李葆嘉教授作为语言学领域的杰出研究者,给大家带来了独到细致的讲解,希望同学们能在李教授的启发下开拓研究视野,提升科研质量。